站内导航

  • 首页
  • 综合

    成立一年7亿融资,匹克球不再只是养老项目

    2025-08-07 16:26:53


    匹克球的资本热度还在持续。

    上周,美国匹克球联合会(UPA)宣布,完成了一笔1500万美元融资。虽然在当下资本市场,这个金额并不算吸睛,但配套披露的一组数据,让人看到了匹克球的商业价值——UPA年营收已达到7000万美元(约合人民币5亿元)。

    此外,加上今年1月完成的1000万美元桥接贷款、以及去年7500万美元的股权融资,成立一年,UPA已经获得了超过1亿美元(约7.2亿)的资金。这些钱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,抓住匹克球兴起的风口,把它做成一个特许制+巡回赛模式并行的职业体育IP。

    与此同时,作为一项新兴运动,匹克球赛事在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尽相同的道路,多座城市大举兴建匹克球场,以中国匹克球巡回赛(CPC)为代表,聚焦大众推广和普及。


    UPA并非传统体育协会,而是由两个职业匹克球联盟合并而成的商业化赛事组织,其前身分别是PPA Tour(Professional Pickleball Association)和MLP(Major League Pickleball)——前者类似网球的巡回赛模式,创立于2017年;后者则更接近于NBA这样的传统职业联盟,创立于2021年。

    PPA Tour和MLP原本是独立运营的两大联盟,但随着匹克球愈发火爆,两家联盟在赛事组织、选手争夺等方面愈发激烈,甚至一度陷入内卷,还出现了财务危机并要求选手们大幅度降薪。

    最终,两者选择了「合二为一」:2024年3月,两大联盟完成合并,成立统一品牌UPA。


    图源:UPA社媒

    此次UPA宣布完成的1500万美元融资,来自内部股东的加注,主要操盘方包括NHL飓风队老板的家族基金Dundon Capital、墨超内卡哈俱乐部的老板Al Tylis和私募机构SC Holdings,这三方正是2023年UPA成立时首轮7500万美元融资的核心出资方。

    从时间节点上看,本轮融资发生在UPA组织架构理顺、品牌统一之后,开始提升「软实力」的阶段,重点发力内容传播、赛事包装和国际化,提升整体赛事的商业化水平。

    根据UPA披露,这笔资金将重点投入三个方向:

    一是提升球员的绩效结构,除了现有底薪制度,将进一步扩大「按表现分红」比例,包括胜场奖金、MVP奖励、赛事分成等。据悉,PPA巡回赛和MLP的运动员在2024年的平均收入,高于WNBA且是美国女子足球联赛(NWSL)球员平均薪资的两倍之多。

    二是升级赛事转播体验,加大内容制作与播出质量的投入。在匹克球商业化的过程中,许多投资人的核心担忧之一就是赛事的观赏性。目前,MLP和PPA与传统的体育媒体和流媒体都有转播合作,包括ESPN、CBS、亚马逊等等,但其转播和视觉包装与相对成熟的赛事相比,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

    中国网球协会匹克球推广委员会委员、北京玩有引力俱乐部的段少武向氪体表示:「据了解,这笔投资主要用于改善媒体宣传以及商业化包装。」

    三是加速国际化扩张。UPA已将英国、日本及亚洲市场纳入首批重点目标,正在搭建合资团队,准备复制一套「本地比赛 、 全球传播」的运营路径,用UPA首席策略官萨敏·奥德瓦尼的话来说,这是从F1赛事上取经。

    今年10月,PPA巡回赛的大满贯赛事将首次落地中国北京,根据官方消息,这个名为「中国大满贯」的赛事将于10月1-5号进行,正好在十一黄金周。


    图源:PPA Tour Asia

    虽然PPA巡回赛和MLP的合并是市场倒逼,但从结果来看,统一战线成立UPA反而更贴合当前美国匹克球市场的实际需求,整体运转也逐步走上正轨。

    当然,UPA距离成熟联赛仍有明显距离。无论是媒体转播协议、赞助分成体系,还是赛事内容消费方式,目前都还处于早期培育期。融资,更多是对其商业潜力的下注。

    段少武表示:「1500万美金可能只是成熟联赛中某位球员的工资,但却能拿到一个商业赛事的股东权益,是一次合适的投资。」


    匹克球并非是一项新运动。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,匹克球早期更像是退休老人和家庭之间的娱乐项目,门槛低、规则简单,社交属性强。

    但匹克球真正开始进入「职业体育」的语境里,其实只是近几年的事情。因为一项运动要完成职业化的跃迁,至少要有足够多的群众参与、市场兴趣和资本投入。

    自2020年以来,匹克球精准在这些条件前面打上了勾。

    疫情期间,规则简单、上手容易的匹克球二次翻红。在美国,匹克球已经是连续多年增长最快的运动,参与人群从2021年的约482万,增长至2023年的4830多万。据美国运动与健身行业协会(SFIA)的数据,过去三年里,匹克球参与人数增长了311%。全球匹克球市场规模有望从2024年的22亿美元增长至2034年的91亿美元。


    图源:PPA官网

    在大众兴趣继续提升之后,第二个关键,是赛事和资本的双轮驱动。

    PPA巡回赛虽然建立于2017年,但在前期并没有太多声浪。直到2021年,MLP的成立更是将匹克球带到了传统体育联盟的框架中。与此同时,大量体育、娱乐圈名人也开始关注这一运动,并以投资者身份参与球队股权结构,例如像阿加西、大坂直美、汤姆·布雷迪、杜兰特、詹姆斯等,MLP吸引了一批体育名人变身「老板」。

    这为联盟提供了两大资源:一是内容破圈,二是资本背书。

    得益于此,MLP和PPA也分别走出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:MLP强调城市主场、队伍对抗与联赛制度,更接近传统职业体育联盟模式;而PPA保留了以积分排名为核心的个人赛制,更利于打造明星选手。

    UPA成立后,并未取消原有任一联盟的品牌与赛制,而是选了多元并存的架构,整体推动匹克球职业化的发展。目前,MLP球队的估值已经超过1000万美元,在创立的前两年,有些球队的估值还不到10万美元。据悉,联赛整体的营收在2024年也超过了5000万美元。

    资深匹克球爱好者濛妹子向ECO氪体表示:「这个融资和营收规模,对于全球其他地区匹克球的发展而言无疑是给了一定信心,但与成熟的体育协会和职业联盟相比,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。」


    图源:Major League Pickleball

    而相比美国职业化路径的加速,中国匹克球还处在体系建设和市场培育的早期阶段,但赛事已经成为了推动这项运动发展的重要抓手。


    目前,国内的匹克球赛事大致可以分为两条路径:一条是以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、中国网球协会为代表的官方体系,试图构建自上而下的全国赛事通路;另一条,则是由品牌、社会机构推动的城市化、社交型赛事,以用户参与和传播氛围为主。

    2024年1月,中国网球协会正式推出中国匹克球巡回赛(CPC),赛事通过积分和等级分级设置,既有面向初学者的低级别新手赛,也有吸纳专业选手的高水平专业赛。

    2025年,CPC在原有单项赛、团体赛的基础上,新增了青少年赛和高校赛,进一步扩大了赛事覆盖的人群。今年5月,非凡领越成为中国匹克球系列赛的运营单位,负责系列赛中国家级赛事的组织、推广及商业开发工作。


    2025「李宁杯」中国匹克球巡回赛 江西上犹站

    图源:中国匹克球巡回赛公众号

    北京非凡领越体育事业部总经理宋鸿飞向ECO氪体表示,CPC当下阶段的使命是建立规则形成规范、提升品质创建品牌,引领和规范匹克球赛事运营体系,普及和推广匹克球,「CPC不是商业联盟,现阶段更侧重匹克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,一是让老百姓更广泛、全面的参与匹克球运动,二尽可能让基层、城市和地区更便捷的开展匹克球赛事。第三,通过系统性工作,规范赛事体系,提升匹克球赛事的品质感和品牌感。」

    CPC也在探索更具传播力的推广方式。今天早些时候,在中国行的NBA球星吉米·巴特勒来到了武汉好燃时刻体育公园,中国匹克球巡回赛路演活动武汉站,通过「跨界」来为中国匹克球带来更多的话题度。

    从美国匹克球发展路径来看,这种球星跨界的推广也是一个验证过的路径。


    吉米·巴特勒在中国行武汉站期间助阵匹克球活动

    另一条更大众化的路径,由品牌或地方社群共同举办的城市挑战赛、业余公开赛等活动,最大限度发挥匹克球社交化、潮流化的特性,在社媒传播、用户参与等维度上更具活力,也更像是美国匹克球起步阶段的状态。

    例如,像李宁、尤尼克斯等品牌,已经将匹克球作为重要的新场景,通过赞助赛事、推动社群活动等方式积极入局。

    但是,宋鸿飞也坦言品牌和市场对匹克球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:「匹克球在2023到2025年完成了短时间内爆发,但场馆基础、人群基数、赛事消费方式,还都没达到一个成熟体育项目应有的水平。」

    正因如此,中美匹克球正在走两条风格迥异的发展路线:美国UPA由资本主导,快速建立了以商业化为核心的封闭职业联盟体系;而中国则更强调匹克球的普及推广与长期培育,不急于套用现成的职业模板。

   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追求职业化。毕竟,只有完成合理的市场化,一项运动才能持久、长青的存在下去,「形成商业闭环,一定是成熟项目所应该具备且必须去达到的方向。中国匹克球现在还处在体系搭建阶段,不管是竞赛推广、传播服务还是上下游产品,都还在打基础。」


    长远来看,中国匹克球的发展潜力仍被广泛看好。宋鸿飞将其比作「2013年中国马拉松爆发前夜」的状态,地方政府热情高涨,参与人群快速增长,品牌和媒体逐步入局,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。

    当然,真正将匹克球发展为一个成熟的大众项目,并不可能一蹴而就。中国马拉松市场用了近十年时间才走向成熟,匹克球的发展同样需要时间沉淀和耕耘——没有捷径,但方向明确。